

黄仁勋:斯坦福大学的学习经历如何帮助他创建英伟达并成为亿万富翁
即使你从未听说过黄仁勋(Jensen Huang)这个人,你也几乎肯定听说过英伟达(Nvidia)。
但这不仅仅是另一个“白手起家”的故事。它完美地诠释了教育如何成为通往辉煌职业生涯的第一步——即使你最初只是一个来自台湾的普通移民。
内容:
- 黄仁勋是谁?
- 教育
- 英伟达创始人
- 第一次重大突破
- “骄傲的时刻”
黄仁勋是谁?
未来的亿万富翁、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(Jensen Huang)于1963年2月17日出生于台湾台南。五岁时,他随家人移居泰国。九岁时,由于越南战争爆发,他的父母将他和哥哥送到美国亲戚家生活。
詹森在美国的童年并不轻松。原本应该接待他的叔叔婶婶误把他送进了一所问题少年管教所,以为那是一所著名的男子寄宿学校。与此同时,詹森开始在当地一家丹尼餐厅做兼职洗碗工和服务员。回想起来,他说这段经历帮助他克服了羞怯,并培养了早期的韧性。
也是在这段时间里,Jen-Hsun 采用了一个更“美国化”的名字——Jensen。
两年后,詹森的父母来到美国与家人团聚,定居在俄勒冈州,一家人终于团聚。詹森转学到比弗顿当地的一所高中,他的美国之旅也由此继续。
教育
高中时期,黄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高中毕业后,他进入……俄勒冈州立大学他在那里学习电气工程和计算机工程,并于 1984 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学士学位。
黄回忆说:“我是学校里年纪最小的孩子,也是唯一一个看起来像孩子的学生。”
完成本科学习后,詹森搬到了硅谷,开始在AMD公司担任芯片设计师。但他并没有在那里待太久——大约一年后——就接受了LSI Logic公司的职位。在那里,他一路晋升,最终成为公司某个部门的主管。
然而,雄心壮志驱使他走得更远。在全职工作的同时,詹森还报名参加了……斯坦福大学他攻读硕士学位。两年间,他一边兼顾工作,一边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学习,最终于 1992 年获得电气工程硕士学位。
英伟达的创立与早期发展
谁知道呢——或许正是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和创业精神塑造了詹森的下一步行动?
无论出于什么原因,1993年4月,詹森和他的两位斯坦福大学朋友,工程师克里斯·马拉乔夫斯基和柯蒂斯·普里姆,决定创办自己的公司。他们的商业计划真的是在一家丹尼餐厅喝咖啡的时候,在一张餐巾纸背面草拟出来的——没错,就是黄在青少年时期洗过碗的那家餐厅。
三人将目光投向了图形处理器(GPU)。当时,电子游戏市场正处于爆发式增长期,蕴藏着巨大的未来利润。他们的启动资金并不多——大约4万美元——但这并没有阻止他们放手一搏。
一个有趣的事实:这家公司最初打算叫NVision但他们很快发现这个名字已经被一家卫生纸生产商注册了。于是他们迅速改了名字。英伟达源自拉丁语嫉妒— 意思是“嫉妒”。
公司成立初期十分艰难。这家年轻的公司急需外部资金。多亏了他们在科技行业的人脉,黄和他的合伙人结识了一位投资人,这位投资人看到了公司的潜力,并决定为该项目提供资金支持。
黄仁勋后来形容英伟达是一家“成功几率几乎为零”的公司,并承认他自己当初也不会在公司创立初期投资。但这恰恰是这位30岁CEO的雄心壮志——超越平凡,挑战不可能。
第一次重大突破
上世纪90年代,这家年轻公司的发展并不顺利——首批产品难以找到市场。1996年,黄不得不裁掉一半以上的员工,并将剩余资金重新投入到新型微芯片的研发中。
1999年,英伟达推出了GeForce 256——一款新一代图形处理器,使计算机处理3D图形的速度远超以往。这一成果的发布是英伟达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,自此以后,该公司在全球科技市场的地位日益提升。
同年,英伟达上市。当股价达到每股100美元时,黄仁勋在左肩上纹上了英伟达的标志。
2000 年,黄仁勋被安永会计师事务所评为“年度高科技企业家”;2017 年,《财富》杂志授予他“年度商业人物”称号。
“骄傲的时刻”
几年前,詹森分享了一个感人的故事。2022年,丹尼斯餐厅的首席执行官联系他,告诉他,当年决定创立英伟达的那张桌子上,如今安装了一块纪念牌匾。牌匾上的铭文写道:
“英伟达展位——一个成就了万亿美元公司的展位。”
黄表示,这是一个真正值得骄傲的时刻——一个为公司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和反思的时刻。
要点总结
那么,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?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?这取决于每位读者的思考。我们只想指出,每一个重大成功的背后,都凝聚着多年的辛勤付出,而且几乎都离不开扎实的教育。
这两件事都掌握在你手中。记住这一点!
关于海外和海外的教育


赴阿联酋留学:印度学生最佳奖学金机会
